冬
导演:

年代:2015 

首映:2016-07-08(中国大陆) / 2015-04-11(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 2015-09-01(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时长:73分钟

语言:无对白

观看量:5000

热播指数:1162

豆瓣:6.9

更新:2024-05-10 11:01

剧情:
展开
线路F1

预告片

图集

  • 冬 图1
  • 冬 图2
  • 冬 图3
  • 冬 图4
  • 冬 图5
  • 冬 图6
  • 冬 图7
  • 冬 图8
  • 冬 图9
  • 冬 图10

蝴蝶影评人

“冬”极富创意!艺术与现实的冲突:考验导演功力和时代的文化进步

鉴于与导演相识,电影的影评就异常难写,生怕写过了得罪人,写不够还不如不写,尺度的拿捏比批评本身还难以把握,好在豆瓣上也默默无闻,所以就当永远不会有人看到这部影评来写吧~
《冬》是导演出道也是搏击的作品,赌性的程度很大,导演很用力,稚嫩之处是无法遮掩的,同时也展露了导演的野心。作为一部艺术电影,导演对一些经典电影采取了借鉴,同时也努力迎合西方,特别是四大电影节的口味,这是无可厚非的,对于国内独立电影人的现状,文艺-获奖-出名-商业-文艺,成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闭环~
影片的叙事十分简单,有些宗教意味,是基督教的壳、禅宗的核,导演想用寓言的方式,讲述一些人性的特质,普世的人的优点与缺点。在颜色上采用黑白,增强了光影的对比,但是有些刻意的做作,其实当老人的孤独中进入了生命的光辉,影片刻意进行颜色的切换,但从电影构图、光影、景深等技术角度而言,导演的科班出身还是展露无遗的,没有特别耀眼,但是非常程式化的标准~
鱼和鸟的意象是写实的,孩子和去世的爱人部分是抽象的,导演处理的很模糊,给了受众遐想的空间

前言
本人是个业余电影爱好者,闲余也爱写写稿子,扯扯电影。关注电影多年,观看诸多影评。自知知识储备和观影量,无法和各路专业过非专业的大神相比。本来没有写影评的想法,也从未有过正式发表影评。这次之所以开更此帖,是因为看过“毒舌”关于《路边野餐》的影评,和非著名的知乎大神“罗罔极”略微讨论了一下后,相比较《路边野餐》,甚至于之前的《百鸟朝凤》,《冬》的境遇显得更加卑微与特殊。
其实写前我是一直等大神们的影评,由于等他们的影评等的太久,而心中万分所思,甚至于放下其他的事情,就专门写下这篇帖子。(写的匆忙,图就不配了。)
关于《冬》
电影全长73分钟,全程无台词,故事也很简单。简单到,我没有过多的话语去描述。看过后,也无法有效的组织语言去形容。或许,无言无语,是对这部“哑剧”最好的描述。
至后,脑子会想着老人会怎么样?雪山,老人,小童,鸟,鱼,一切都是单调到寂寥,就如同老人的心境。无所知,无所问津,好像被谁遗弃在这里,自生自灭。或许死去,也只是一具冻尸。老人是被动的,但老人是渴望的

《冬》比《大鱼海棠》更像一个梦,只不过《大鱼海棠》是炫美精致的少女之梦,《冬》却是苍凉悲怆的人生之梦。

这部电影是导演邢建的第一部电影,处女作拍成这样委实值得点赞。纵然有着情节上的可以雕琢痕迹,还有着某些专业影友说的雪地光影的问题,但在一个喧嚣浮躁的环境里难得的一份静寂沉稳,便已难得。

导演对镜像的把控其实还是非常到位的。电影采用黑白影像,剔除了色彩的喧宾夺主,更容易看到故事本身的隐喻。漫天飞雪、风卷雪野、苍茫天宇以及一片寂静中的孤独老人,太多画面有着静相的凝重与视觉延伸力。

《冬》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七天之内。七天之内,空旷雪山里的老人与鱼、鸟、孩子之间的相处,宛若一生的回溯。

电影开场,便是飞雪狂风里,独孤坐在雪地里垂钓的一位老人。严寒之中,他却将自己的帽子用来为鱼缸里的一尾小鱼保暖,吃饭时也会给鱼投食。只是,老人与鱼之间,牵系并不太深。水里游弋的鱼,不过是独孤中的一丝慰藉,所以,是这条还是另一条并不重要。钓鱼、放鱼、钓鱼,这个过程只是度过时光、打发独孤的一种方式。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一娱观察(yiyuguancha),原文略有修改。转载请联系本人】
我走进一家广西人开的湖南米粉店,吃了一碗正宗武汉热干面。——题记
这年头,批评文艺片是有风险的。特别是那些投资极少、拍摄不易、上映艰难的文艺片,批评它们有着巨大的道德风险。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扣上只配看国产烂片的帽子。
然而,对于《冬》,我还是要批评它。为此我特地写了开头那个段子,来描述我看完《冬》之后矛盾而尴尬的心情。因为影片本身,也是矛盾而尴尬的。
这种矛盾和尴尬体现在影片的各个方面。首先,它的故事与主题是分裂的。
《冬》的缘起是留守老人,主题是孤独,海报上的宣传语明确无误地写着:你若孤独,便是寒冬。而剧情上,王德顺所饰演的鳏居老人在冰天雪地中终日垂钓,与鱼为友,他每天钓上鱼,第二天却又放掉,如是循环。后来他救了一只鸟,鸟给他带来了更多慰藉,于是他便杀了鱼去喂鸟;然后他又遇见了一个小孩,为了小孩他又杀掉了鸟。但他最终还是失去了小孩,重回孤独,在幻觉中度过余生。最后老人变成了一只鸟,飞向了雪山。

晚上看完电影心情沉闷得难受,全片没有一句台词,整个电影都是黑白色。但的确是部好电影。
故事讲了一个小时,情节是这样的:
老人一个人生活,像很多孤寡老人那样,老人睡觉时会在炕旁边给老伴铺一床被子,吃稀饭的时候也会备两副碗筷。
后来老人在冰窟窿里钓上来一条鱼,放在鱼缸里养着,小鱼每天陪伴着老人,但鱼不能表达情感。
第二天来了一只鸟,小鸟给老人叼虫子吃,又在老人屋檐下造了个窝,每天陪伴着老人。于是,老人决定把那条鱼杀掉。那是一把钝得要命的鱼形木头刀,光是看着鱼头一刀一刀砍下来就砍了好久,我想不出那条鱼有多痛苦。老人把鱼肉切得很细碎,想拿给鸟吃。
他捧着碗里的鱼走到外面找鸟的时候,发现小鸟已经被孩子栓走了,他狠狠打了孩子一拳。
孩子后来每天陪着他,他给孩子吃土豆,孩子不想吃。那只陪他的鸟飞回来了,他把鸟从头穿到木棍上,放进火炉里烤了,拿给孩子吃,孩子吃掉鸟肉。
后来孩子回家了,一次看望他的时候,他在睡觉,孩子走的时候门声惊动了老人,老人步履蹒跚的追了出去,在冰窟窿里发现了孩子的帽子

的确,极简叙事发生在许多大师级导演的电影作品中。极少的人物、简单的场景、压缩的情节、节约的对白、寓言化的意向以及形式感的影像语言等等,往往在不同的导演手中构建出不同的语言体系,被公认为可以代表“作者电影”,以对抗好莱坞的类型片体系。不过需要知道的是,极简主义(Minimalism)最早奉行于艺术创作中时,就被敏感的批评家们提醒,它同时极易令作品以惊奇效果代替艺术审美,让创作者以为找到了一条捷径,没有以“极简”的手法抵达事物的“本质”,只迎来哗众取宠的短暂喧哗。
73分钟的黑白片《冬》极简的形式追求意图明显。漫天飞雪的长白山山脚下,七天之内,一个老人与一条鱼、一只鸟和一个小孩儿之间一段无对白的寓言故事。加上古琴和梵音的配乐构思,似乎是以禅意为托,描摹生命孤独的存在,推演人性的贪欲。然而通片读过,却发现极简的盖子下面,是风格与内容的对立,人物的缺乏逻辑,对于善与恶、贪与欲的缺乏判断和价值混乱。禅意没有表达,功利心偷梁换柱地意外侧漏。影片甚至为观影体验带来了意外的侵害

“冬”极富创意!艺术与现实的冲突:考验导演功力和时代的文化进步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vschang2018.cn/post/21329.html

展开

蝴蝶精选

清水里的刀子
6.52016年中国大陆剧情
路边野餐
8.02015年中国大陆剧情
邮差的白夜
7.72014年俄罗斯剧情
塔洛
7.72015年中国大陆剧情
长江图
6.92016年中国大陆剧情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8.02014年中国大陆剧情
百鸟朝凤
8.32013年中国大陆剧情
郊游
7.22013年中国台湾剧情
冬眠
8.22014年土耳其剧情

中国大陆剧情片

7.71984中国大陆剧情片

热点推荐

排行榜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