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作品的迷人之处在于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世界,也就是混混、无赖的视角。在他的作品里,教师、作家、艺术家、企业家、官员等等职业很少能以正面角色的身份出现,他们似乎总是一副道貌岸然或者小人得志的样子。表面上看这种角色塑造和现实身份之间反差构成了极戏谑的讽刺效果,但这种效果的根源在于王硕应用的顽主视角。
这些顽主一般养生家庭条件都不错,整天乐乐呵呵,扎根于市井,也淹没于市井。研究一切深奥的学问在他们来看都是踏马有毛病

豆瓣影评为8.3分,这个分数正适合这部电影
上世纪拍的电影,演员演技,穿插整部电影的古树,精彩绝伦,即使放在21世纪,完全不会感觉不合适
科技有了很大进步,电影制作更加方便,可今天的许多电影放在过去,都是坏的电影,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没有一个好的故事,养尊处优的现在人没吃过上世纪吃的那么多苦,他们的生活感悟没那么声,自然也说不出好的故事
上世纪的人,生活在中国特殊的年代,他们这些人更注重精神的修炼,而不是金钱
现在的人,太看重金钱,多少人为了这东西,被折磨的死去活来,为了财富,他们甚至可以出卖善良,诚信,灵魂,
写故事需要静下心来写作,可能回报不多,回报不多的事情现在人不愿意做,他们更喜欢炒作

张立宪曾经在网上发过一系列的记忆碎片,回忆他的大学生涯。后来集结成书,叫做《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题目虽然看上去有些霸气,但也隐隐可见他微微翘起的兰花指。身兼京城交际花,老男人饭局主席,《读库》创始人和主编的老六,对八十年代是充满感情的。
八十年代之于1969年出生的张立宪,就像七十年代之于1963年出身大院的姜文,好像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而这部1988年上映,米家山导演,张国立、郭优、梁天主演的《顽主》,正是灿烂阳光的一个注脚。
这三个小年轻,或许是“上山下乡”返城的青年

一部片子拍出来让人觉得很牛逼。
一部片子20年后再看仍然让人觉得很牛逼甚至更牛逼,就不容易了。
当年看顽主,是个非常牛逼的喜剧片。有些生活经历的还多少有些感触。
现在再看这部,感觉片中的人物隐约都没有了真实的生活气息,整个片子都变成了一部20世纪80年代末的历史纪录片。
那段跨越时空的时装秀,在今天看起来依旧牛逼无比——我词汇比较贫乏,所以总是不自觉的用牛逼来形容。我看到这段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去想:那些当年在T台上尽情扭动的哥哥姐姐们,今天都在什么地方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让我看到了胶片年代的北京,感觉很真实,好玩
这三位顽主,活得真真实潇洒自由轻松,真好。相比之下那个满嘴仁义道德,实际却道貌岸然的老教授,实在太倒胃口了!
真想对那些自认清高,装深沉的人说一句,你丫的装什么呢!人类文明进步这么久,谁能逃出饮食男女的手心,谁能逃出欲望贪婪的手心。所以那些人请以后不要在我面前装清高装深沉,我看着闹心还很累

看着89年的片子
却能感到莫名的亲切
按道理那时我才开始在幼儿园的胡混
然而却感觉这些人身上有周边人的灵魂
一样的无所适从
一样的混沌
一样的玩世不恭
2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
20年后改革开放阶段性成功
咱们在改革的路子上走了一遭
停下来
反观我们身上的痕迹
似乎除了西装曾经成为我们的面具之外
没有什么能让那颗不羁的心听着颤抖
伴随着年轻的茫然和不知所措不光是在我们20出头的小伙子身上显现
它依然管辖着我们年轻的国家

《顽主》自由的不自由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vschang2018.cn/post/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