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二战战俘逃亡电影

逃离德黑兰

德国二战战俘逃亡电影

免费无广告
导演:
本·阿弗莱克
演员:
本·阿弗莱克,布莱恩·科兰斯顿,凯尔·钱德勒,约翰·古德曼,克里·杜瓦尔,艾伦·阿金,罗利·科奇瑞恩,克里斯托弗·邓汉,维克多·加博

更新:2024-05-07 18:14

首映:2012-08-31(特柳赖德电影节) / 2012-10-12(美国)

年代:2012

时长:120分钟 / 12

语言:英语,波斯语,阿拉伯

评分:8.3

观看数:70194

“逃离德黑兰”Forward:Iran Readies Legal Action Against "Argo" Film

在片中听到似曾相识的歌曲,在豆瓣翻了半天也没发现有人讨论,只好自己动手找答案了:
When the Levee Breaks》来自 Led Zeppelin的经典专辑《Led Zeppelin IV》,好听爆了!
http://www.xiami.com/song/1120403

老师叫看的,同时看剧情和运镜,我感觉有点点跟不上,其他拍摄手法就更顾不上了…
可以说摇镜头贯穿了全片吧?情节紧张时频繁甩镜头,比如几个人争吵的时候迅速从一个人的脸甩到另一个人,从文件切到电话再切到一个人紧张的脸…以造成紧张紧迫的氛围。
还有很多跟镜头,也给人一种紧跟事态发展,令人紧张的赶脚。
还有一种镜头我不知道怎么归类,就是画面一直有轻微到中度的晃动,但画面主体是不变的,我看了一下全片基本上每个镜头都有晃动,都不是平稳的,固定镜头基本找不到

《逃离德黑兰》本应是部加拿大的影片。源于那次CIA在伊朗解救美国被困人质安全回国的真实事件。全片节奏张驰有度,用复古的拍摄手法配合真实历史镜头的穿插,增强故事的真实带入感;多线同时表述加之频繁的剪辑,让故事更有悬疑紧迫感,没有大多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慢节奏,观感很棒!更主要的是黑了伊朗,更也黑了美国!8分!ps:本·阿弗莱克做导演的掌控力要比他做演员的面瘫脸好的多!

抱着复杂的心情看完了电影,看完手心里全是汗。以人道主义出发希望他们能够成功逃脱,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又希望德黑兰能抓住他们。开始的铺垫有点长,并不精彩,最后机场的那一段心脏不好的人还真看不了,一个接一个的意外出现,最后又都得到了化解,一只脚几乎已经踏进了鬼门关,还是逃了出来。影片最后,中情局还是让加拿大背上了这口黑锅。

1963年,为建设一个世俗化的伊朗,巴列维国王发起了以农业和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白色革命”,很快让伊朗成为全球第九大经济体。但是,腐败也像瘟疫一样肆虐开来,“从荷兰买花,法国买矿泉水,地中海买野味,非洲买水果”,权贵集团的荒淫和贪婪激怒了普通民众。与传统手工业密切相联的巴扎(波斯语“集市”)商人对工业化分外恐惧,开始利用他们手中不受政府控制的庞大资金支持反国王的力量。1979年,由于美国的迟钝和软弱,愈演愈烈的革命迫使巴列维下台,流亡国外15年的霍梅尼终于等到了机会,拉开伊斯兰革命的帷幕。
1979年10月22日,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病,伊朗的反美浪潮益发高涨,强烈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11月4日,愤怒的伊朗大学生和民兵占领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扣为人质。旷日持久的伊朗人质危机,成为震惊世界的头号新闻。
为营救这些人质,美国至少展开了两项行动,一次是被称为美国特种部队作战史上最大噩梦的鹰爪行动,还有一次是中情局(CIA)大获成功的“假电影、真救人”行动。2012年

在我看到《逃离德黑兰》的时候,开始以为它是一部美国商业电影,因为无论从名字,还是从整体的风格,主角的光环和整部电影的政治倾向,都带有着强烈的美国电影风格。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从一开始的被吸引,到中间的义愤填膺,到结尾的紧张忐忑,我已经被深深的代入到了这部电影当中,产生了很强的共情感。一方面我站在男主角的角度对人质们抱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一方面我站在人质的角度感受着政治危机面前自己的渺小和恐慌,还有一方面,我又情不自禁的在为伊朗势力抱有着一丝期待和好奇

“逃离德黑兰”Forward:Iran Readies Legal Action Against "Argo" Film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vschang2018.cn/post/9094.html

线路F1

好看的推荐

更多
7.62020中国大陆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