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记

二十四城记

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记

高清免VIP无广告
导演:
贾樟柯
演员:
吕丽萍,陈冲,赵涛,陈建斌

更新:2024-05-10 08:30

首映:2009-06-03(中国大陆) / 2008-05-17(戛纳电影节)

年代:2008

时长:112 分钟

语言:汉语普通话,四川话,

评分:7.4

观看数:9905

来源网:花蝴蝶经典8

【二十四城记】惊艳!死不了活不了的啥也没有,连裤腰带都没有

今天又看了一遍24城记,还是很喜欢,对于我这种在大厂里长大的孩子,幼儿园,小学初中都有子弟学校,厂子里有自己的医院操场电影院,从小听着爸爸厂里搞联欢总是唱着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看着周围的大人永远一身蓝厂服,所以片子能让我看到很多熟悉的场景画面还有故事!突然也是在那么一瞬间理解了爸妈那辈人对工作的热爱依恋不仅仅是对劳动本身,工作就是他们的一切,包括娱乐,所有人际关系,还有精神世界!所以他们是多么希望我们有一份一辈子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那是多么幸福!这真的和我们所想的工作完全不同!如果我们能有他们在工作中拥有的那份快乐,或许也不会有那么多干不长久的工作!也很想把这部电影给爸爸看,它里面有着几代人完全不同故事和解读,都围绕这一个大厂,亲情爱情友情,或许到最后我们都能看到给予对方的理解。
有些电影不该用好坏或者几颗星来给予评价,因为它就是在述说一段遥远或不遥远的生活,你可以给你的生活打几星么?不论生活好与坏,它都会继续!别和我谈什么镜头,构图,编剧,演员,和生活相比,他们都是配角

“仅你消逝的一面,已是足以让我荣耀一生。”
这就是所谓的好导演。他不急,让画面缓缓流过,流过每个旁观者内心最柔软的一小块地方,然后再走。
贾樟柯就是这样的导演。
大二吧,曾经一股脑看过他的小武、尹瑞娟等等的故事,一股脑接受了任逍遥、站台的洗礼。灰色的山西小城,黯淡的青春,许多隐隐作痛的岁月痕迹,全部融成一块浓得化不开重得往下沉的东西,哽在喉间。然而也仅仅如此。到了三峡好人、东,越发有点不懂了,想情节也想不起来多少,只是记得那几张海报,和看这些东西的某间教室。
然而二十四城记不同。忘了为啥忽然想起下了来,于是纠结在Masaccio的画作分析文章途中看了。足够现实,足够艺术。像牯岭街,看了就让人隐隐地受不了。好像Number 23里面金凯瑞的太太说:好的书就好像是作者偷去了读者内心最隐秘的一小部分——好的电影也同理。
一个国有军工厂被房地产公司买了地,工厂搬迁到郊区。一个声音(莫非就是贾么)访问几个真的员工,然后有几个演员再来演几个员工或者员工家属。这样一串故事。
开头厂里开大会工人唱《歌唱祖国

1
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
片子起头的两句听着就不伦不类,影院回来网上一查,原来所谓的“古诗有云”是地产开发商杜撰的,难怪难怪。这个年代全民都有文化,受各级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影响,就算是街边开的烧饼摊和馄饨铺也要立块牌子:“本烧饼源自北宋仁宗年间,安徽有一位屡试不第的举子……最后发明出一种皮脆油香的烧饼,流传至今”。这一度让我觉得几千年的文化借助每天的早点在我胃肠间荡漾。
2
贾樟柯的片子习惯性地关注这些当下中国随处可见的荒谬,不点破它,仅仅作为一个记录者。作为记录者的贾樟柯是合格的,有欧洲人给他的小金狮子为证。从《小武》开始的剧情片,无一不充当着纪录片的角色。到了《二十四城记》,小贾说,我要商业。于是片头的演员卡司里不仅仅是赵涛,而是吕丽萍、陈冲和陈建斌。四个专业演员加上若干群众演员,互不相干的故事拼接出一部所谓的伪商业纪录片。就影院反响来看,并没商业起来。我去的UME双井店,直到电影开场前的半个小时,仍然只有我一个人买票进场

矫情吧 我的故乡
我的家在太原
很久以前我就拍过
2006我在太原
我绕着圈子
绕着城市
绕着我不敢面对的人民
绕着昆

“他已经忘记了,电影是由流动的画面构成的。”2007年去世的欧洲艺术电影大师伯格曼曾经这样批评安东尼奥利的某些电影。
就在24城之前,贾樟柯的制片潘剑林导演制作了一部让许多人目瞪口呆的电影——《夜未央》,并不是因为他对外宣传的题材问题,而是他将整个电影变成了一部访谈录,配以少量的隐喻画面,将语言在电影中的功能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
这样的电影风潮大概是从阿巴斯2002年的实验电影《十》开始的,沿着某种被命名为大师的小路缠缠绵绵的传到了中国。
可是如果我们只需要字幕的话,电影又在什么地方存在呢?
当你看过从《十》到《夜未央》之后,也许你对《24城》就更有承受能力了,至少贾樟柯顽强的保留了他的贾氏美学,当你看到那些错过班车的人们,看到那两个始终在长城火箭下打羽毛球的男人,看到那些与工厂融合在一起的脸庞,你也许还会想到,贾樟柯依然是那个时常带来惊喜的导演,那个让人们在标语口号下谈恋爱的男人。
但是当你有看到一个一个人旁若无人的叙述一些半真半假的事情的,特别是那个坐在空荡荡客车上的东北女人时

这是一部引起了我深深共鸣的片子,无论是熟悉的广播旋律,还是中航集团的标志,又或是老旧的职工宿舍。我不是成发人,但是我从小生长在一个与其极其相似,好比姐妹单位一样的厂。
所以,当叙述人从真人转换为演员时,对我来说实在非常容易分辨。这样一个厂,如同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在它其中生活的人都有着抹不去的烙印,这份感觉能被在这个厂里生活过的人立刻辨认,就像是见面的蚂蚁只需碰碰触角就可以交流一样。
比如,语言。
如电影中所说,420是当年从沈阳迁过来的厂,其中的工人大多讲北方方言,但是,事实上在这个厂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汇聚在了这里,所以通用语言是普通话,但绝不是如电影里演员那样的,标准的,甚至还带着北京味的普通话。大家要知道,直到就是年代末,我们国家都是大学生分配制度,航空系统的人员基本上来自北航、清华、南航、西工大、哈工大这几所学校,都不在成都。
同乡和同乡见面,熟人和熟人见面,你可以听到各种方言,上海话,江西话,河南话,陕西话,这些话会聚在了一起

【二十四城记】惊艳!死不了活不了的啥也没有,连裤腰带都没有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vschang2018.cn/post/11241.html

线路F1

好看的推荐

更多
7.52014中国大陆喜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