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嘉的电影有哪些

念念

张艾嘉的电影有哪些

免费无广告
导演:
张艾嘉
演员:
梁洛施,张孝全,柯宇纶,李心洁,王识贤,陈志朋

观看量:94784

《念念》像一首悲伤的诗

念念》是一部典型台湾文艺腔的小众电影,作为编剧兼导演的张艾嘉,电影显然成为了她很个人的产品,这有些过于自我意识的表达,使得电影和受众的情感共鸣感受便很难产生……
电影讲述了主题是记忆与遗忘,男女主角其实是同一面向,女孩自右家庭破裂失去父亲与哥哥、母亲随即去世,男孩自右失去父亲,也即是说男女主角自右失去的都是与自己同角色的扮演者,而另一角色的长辈也成为缺席,这就酿成了心理阴影和心理疾病,还暗合精神分析,于是电影时不时展现了主角对家长的幻想与幻觉,女主角对陌生人的恐惧,对怀孕的矛盾,男主角对拳击活动的执着,可以说,影片的编剧是下了心血的,然而这种剧情设计过于偏激和边缘化,可能不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很难体验这种剧情中所传达的意涵……
影片中,男女主角相互隔阂,慢慢相互理解,并互相救赎,可惜这个过程被轻描淡写,似乎怀孕就成了解决故事纠结的路径,未免过于牵强,电影的镜头和构图等叙事语言秉承了台湾电影的风貌,特别是对岛与海的描写,不说美人鱼的意象,至少也符合了柯宇纶的职业一般,成了台湾的风光片

首先,说点轻松的题外话。
画里的世界我是不懂的。看到画行老板娘看了育美之后的画评价说“你好像在期待有小孩啊”,我简直惊叹到了。通过抽象的线条勾勒出的世界,是真的可以反应人内心的么?那一瞬间,我想到了古时候的测字。然后,想到的,是“王”。
然后,再说说影片吧。
我也是不懂电影的人。但是我喜欢电影里的无奈与残忍,也喜欢最后皆大欢喜的结局。
因为我知道,我们每个人,都能等到这个结局。
只要像鱼一样,游出去。
即使我不可以。也会有人因为我游出去而能有个好结局。这对我来说,就是好结局。


梁洛施在17岁的时候就遇到最合适的彭浩翔和最好的杜汶泽,所以有了最好的[伊莎贝拉]。而之后,就在流言蜚语中走过自己的20并且来到30。生了三个儿子、赚了10几亿(或许更多?)之后的出山之作,在老文艺女青年张艾嘉的带领下,中年文艺女青年刘若英的歌声(她的那首《念念》,值得一听)衬托下,拍一部很台湾的文艺片。
念念不忘,是否能“必有回响”?正如一个命运多舛的孩子的一生,是不是能够在很多年以后,找到自己的亲人和归宿?也正如当年红得发紫的陈志朋,如今只能在电影里几乎看不到正脸地打打酱油但是依然在圈子里坚持着?

想活下去,要必须先学会谅解过去的自己,也要谅解至亲至爱的人。电影情绪很浓,剧情很淡,大量的长镜头、逆光和远景。这样的电影在台湾比较多见,侯孝贤、杨德昌都有这种特点,大陆导演这样做的可能少一点,而追求剧情本身大的张力。这种重情绪的手法,也让我想起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生命之树》,实在被电影不断插入的各种宇宙大爆炸,恐龙灭绝,还有长长的旁白伴着人脸大特写镜头折磨到不行。电影是碎片,但看过之后,再在心里重组,会觉得已经经过一场彻头彻尾的洗礼。

1. 《念念》的英文名字是Murmur of the Hearts,如果按照英文翻回来,可能应该叫心的呢喃一类的。为什么既要念念,又是心里呢?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鲁迅的《祝福》里面也有一个一直念叨的角色,叫祥林嫂,祥林嫂逢人就诉说自己悲惨的人生,在过去的漩涡里面走不出来。这个念不是心里的,是口头上。而电影《念念》里的执念,是心底的。
所以张艾嘉在上《小燕有约》的时候说,后期她剪掉了很多对话。因为,她觉得很多这种念想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所以,这也是适合木讷寡言的张孝全的表演的。
2. 编剧最早是一个日本男生,张导演说看了剧本之后很有趣,就改编成了台湾台北、台东和绿岛的故事。原剧本中有很多日式的表达。张导演在聊天的时候提到,日本人和中国人表达爱的方式很不相同(特别是在亲情方面)。日本人的方式是委婉,听的当下可能没什么,但回去之后会后劲很大。中国人的方式是沉默,总以为我口里没说,你也没明白我想什么,或者说认为行动的作用强过语言。
3.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艺电影,它继承了杨德昌《一一》那种电影的台湾味

《念念》像一首悲伤的诗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vschang2018.cn/post/12436.html

线路F1

电影推荐

更多
8.42008中国大陆儿童片